攜程是做倉儲的,滴滴是做物流的。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哪里不對?
春運進行中,咱們說的春運一般都說的是客運,學生民工還有寫字樓里的Tom、Mary、Jack、Rose,大家都要回家過年,人口大流動。攜程和滴滴做的,就是人的倉儲和物流。
先說滴滴,滴滴本身就是做客運的,城市內短途,它叫網約車,和城市巡游車(新名詞,就是出租車)相比,必須停在那里等你叫,不能滿街跑。手機一按,訂單就下完了,等著上門取“貨”,到了目的地,結賬走人?!?
在散貨運輸領域,好多老板受到啟發(fā),想用滴滴的辦法完成空車配貨。這么一想,滴滴也是空車配“貨”。一年一度的春運,更像是“集裝箱運輸”?!?
滴滴把客人從一個地點送到另外一個地點,攜程呢,把一個一個客人“裝”進一個一個指定的房間,還要保證不能出錯,是個自助式的“倉儲”。
做倉儲有個經營理念,我們的首席物流顧問姜超峰姜老講過,一定要善待客人的貨物,讓客人覺得物超所值。攜程的效果也不錯,前兩年我給客人訂酒店,后來發(fā)現公司的協議價比攜程上定的還貴,自己去預定費力還不討好。
現在兵器工業(yè)集團的機票和商旅服務,都已交給兵工物資集團對接攜程了,這也是集中采購,是外包服務的集中采購。這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老觀念。沒車子也能把運輸公司做的風生水起,沒房子也能把酒店開的紅紅火火。今天說的是倉儲和物流的輕資產運營。
輕資產運營,強調的是在沒有或者有很少資產的情況下開展的運營,實現資產管理。不是拼你有多少資產,是看你有多少整合資源的能力,然后如何去整合資源、建立標準、爭取客戶、壟斷市場。資源是誰的講的是所有權,資源誰在用講的是使用權。獲取資源要有投資權,管理資源要有經營權。
在海運方面,無船承運人的概念早已耳熟能詳,貨代、船公司和船東,早已實現了專業(yè)化分工。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融資租賃、售后回租等金融手段,在海運、航空等領域早已普及。推及到公路運輸,無車承運人,美國的羅賓遜就是一個典型,羅賓遜自己沒有一臺車,倒是有500多個IT工程師??上驳氖牵瑹o車承運人運營方式在國內已經開始試點了。2016年9月1日,交通運輸部發(fā)布了交運辦【2016】115號文,推進改革試點,加快無車承運物流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物流可以輕資產,倉儲是同樣的道理。不是說做倉儲一定要輕資產,而是說輕資產也可以做倉儲。倉儲的運營商和所有權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是酒店管理公司和酒店業(yè)主一樣。倉儲輕資產管理的業(yè)態(tài)目前還不普及,不普及就意味著,成長空間巨大。
倉儲和物流的輕資產運營成長空間巨大,但路途一定不會一帆風順。
攜程和滴滴的發(fā)展之路也是一波三折,除了有投資人對兩家公司的現金流到底能支撐多久有著強烈的疑問外,最近幾天朋友圈里對滴滴的運算模式也產生了質疑,滴滴不得不出來解釋這是司機問題和春運問題。
的確,網約車出了新政,要求京人京車滬人滬車,據稱,滴滴在上海的41萬名司機中,僅不到3%符合網約車新規(guī)。攜程的情況似乎好點,現在好像沒有什么酒店不能通過攜程來預訂了。沒那么大的政策阻力,大概是因為酒店早就不是一個壟斷的行業(yè)了,做的好不好,全看你自己,不存在動了誰的蛋糕的問題。
要把這一件事做成,先要看公信力,再要看管理能力。公信力,是從0到1的問題,管理能力,是在1后面畫多少0的問題。人生不也如此嗎?健康是1,愛情、事業(yè)、生活就是后面的多少個0,人品是1,學識、能力、素質就是后面的多少個0。做任何事情如此,做倉儲物流的輕資產運營,也是如此。
輕資產運營能夠做起來,首先要靠的建立公信力。有資產≠有公信力,沒資產≠沒公信力。公信力的建立,不是單純拼資產,那拼什么呢?公信力是這樣發(fā)展的:產品標準、企業(yè)標準、行業(yè)標準、國家標準、壟斷。倉儲和物流的產品是服務,產品的標準,即是服務的標準,要把服務的標準建立起來,要做一系列的服務標準化工作,要經過各個接受服務的用戶的認可,樹立品牌和口碑,這是一個需要下功夫的過程。
輕資產運營能夠保持長期穩(wěn)定,靠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公信力會帶來客戶數量的增長和需求粘度的提高。管理能力不足反過來阻礙客戶的增長,降低客戶滿意度,喪失客戶粘度,最終品牌和口碑受損,并且很有可能因為管理問題而走向失敗。在管理能力不足時開拓市場,叫做“廣告殺死商品”。
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客戶需求的及時響應,海量數據的分析挖掘,未來市場的預測前瞻,給管理者帶來層出不窮的問題和一定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只有極少數的管理者勇敢面對,謹慎應對,謀定后動,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2017,可能比我們想的更復雜,也可能因為我們想的復雜而簡單。亂世出梟雄,變革的時期,一定會產生優(yōu)秀的企業(yè)。努力吧!在倉儲和物流行業(yè)奮斗的人們。
【獨家稿件及免責聲明】本網注明轉載文章中的信息僅供用戶參考。凡注明來源“運輸人網”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均不得轉載、摘編或使用。聯系郵件:master@yunshure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