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寶萊塢的大片一定有印象,華麗麗的場景和載歌載舞的演員是必備元素。不過,現(xiàn)實中的印度公路上,景象更為壯觀。
相比咱們的"殺人大貨",印度的大貨可以說是賞心悅目的。在印度找不到兩輛完全一樣的卡車,因為在出場后,車主都要按照自己的情況噴涂各種圖案。
一名美國攝影師Dan Eckstein也對花里胡哨的印度大卡很感興趣。他跟著印度的卡車司機跑了將近一萬公里,并且將這期間的見聞,匯總成了一部攝影集,名為Please Horn,The Decorated Trucks of India。
作者用相機拍攝了拍了許多精彩瞬間,也描繪了卡車司機的生活。因為印度的長途卡車司機一上路就是好幾個星期,風餐露宿十分辛苦。他們遠離家鄉(xiāng),拋家舍業(yè),卡車便成了他們流動的家。把家裝飾得敞敞亮亮的自然能掙不少面子。
"和那么一堆卡車司機呆在一起,讓我覺得自己太Low了。他們太爺們兒了!"Eckstein說,"他們叼著香煙或嚼著煙片,沉浸在那些熱鬧的行車音樂里,會帶給你一種充滿冒險和奇遇的氛圍。"
在這些卡車司機中,有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教徒或基督徒。而判斷他們身份的,正是在卡車中設立的神龕中就能找到線索。
如果這個司機來自北部地區(qū),他的好運花環(huán)里可能有辣椒和酸橙;如果這是位來自南方地區(qū)的司機,海螺殼就可能替代辣椒的位置了,同時,他抵擋邪魔的護身符可能有惡魔的臉孔和鞋子的形象的精致手繪。
而至于車身上其它的花紋裝飾,Dan Eckstein說,印度司機對待這種裝飾,就像對待自己的紋身,他們會在沿途一看到有"流浪藝術家"在街頭,就會停車讓"藝術家"們給自己的車畫點兒什么。
實際上,現(xiàn)在的印度路邊卡車彩畫也經(jīng)歷著變革。原來所有團都是畫師用上手畫上去的,但現(xiàn)在,為了提高效率,一些圖案其實是貼紙,既方便,又便宜。
一些彩畫師可沒有對他們的職業(yè)有多高的自豪感。他們大多僅僅是為了謀生,為了孩子能上大學,然后在有空調(diào)的辦公室里工作,僅此而已。讓他們的下一代擺脫這個世襲的辛苦職業(yè)。
在這本書中,作者還花了大量筆墨講述了印度的公路文化。在卡車司機長途跋涉的過程中,公路、卡車休息區(qū)、公路餐館、修車行等等帶有鮮明印度特色的場景也許是本書另外一大亮點。
【獨家稿件及免責聲明】本網(wǎng)注明轉(zhuǎn)載文章中的信息僅供用戶參考。凡注明來源“運輸人網(wǎng)”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均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使用。聯(lián)系郵件:master@yunshure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