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的《流浪地球》載于2000年7月的《科幻世界》,這本科幻雜志陪伴了小編的童年,如今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對已經工業(yè)化、流水線生產的好萊塢來說,拍一部科幻片根本不是事兒,但是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困難怎么形容都不過分。
因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因為不管是服裝、道具還是布景,《流浪地球》10000件道具中沒有一件是可以隨便從市場上買來的。
劇組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這其中包括行星發(fā)動機、地下城、運載車等所有場景的細節(jié)構思。
隨后根據概念設計圖,他們又畫了8000張分鏡頭畫稿。
為了適應未來世界的生存,影片設計了用于地表運輸的運載車,吳孟達說:“這個運載車我都沒見過,完全想不到?!?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該車采用偏置駕駛室,前保險杠帶自救絞盤,前方帶車梯,駕駛室左側是發(fā)動機。
運兵車頂左右兩座四聯(lián)裝導彈發(fā)射器、中間一挺機槍的后置遙控武器站,很明顯是借鑒了美軍的LAV-AD防空車。但是雙胎的設計在現實中非常少見,單胎足以滿足要求。
《流浪地球》運兵車可以看做將BTR-80拉高放大,特別是典型的側開門特征,另外車輪分為前后兩組的設計也符合BTR系列的基本特征。
地球聯(lián)合政府軍隊的8×8裝甲車可以看做“美俄混血”風。
導演郭帆認為,蘇聯(lián)美學風格“是唯一我們能夠找到的、跟中國人有情感連接的工業(yè)設計,你可以看長安街依然保留了好多鐘樓,特別是軍事博物館,典型的,那是一套美學體系,我們對那個東西有情感?!?
說實話,看電影的時候我就感覺這個運載車的技術水平不比行星發(fā)動機低很多,極強的低溫啟動性能:零下八十度說啟動就啟動,極強的機動性、通過性、極強的動力水平、加速巨快,自身就能當一個信息聯(lián)絡節(jié)點,而且能做到全球范圍統(tǒng)一規(guī)格大批量生產,重度機械男看了不興奮才怪。
《流浪地球》中出現的車輛包括大型運載車、8×8裝甲車和10×10裝甲車。
作為片中的“主角”載具,大型運載車體積巨大卻十分靈活,同時速度堪比高鐵列車,可謂十分威猛,非常適合影視劇的展現。
運載車是真實制作,央美交通工具設計系老師根據模型設計了車體。
車體之下,是鏡頭里不會出現的六軸電動平臺,由國內連凱帶領的希娜魔夫團隊設計并定制編程接口軟硬件,其中液壓軸承德國進口,電缸國內加工,最后在青島進行組裝調試。
采礦及裝運場景,大型裝載機和運輸車。
標語:安全生產,預防先行。
礦區(qū)一派繁忙景象,美學層面偏向于蘇聯(lián)時代的重工業(yè)風。
運載車前后共有7根車軸,采用牽引頭+掛車的組合式設計,由電影設定的場景來推斷,應該是全輪驅動。
電影中牽引頭和掛車的連接及分離十分方便快捷,所以,牽引頭和掛車的連接方式及掛車的驅動方式可以排除機械硬連接和掛車液壓驅動,掛車應該是電力驅動,電力來自前面的牽引車。
從結構上來看,大型運載車類似美軍的M1120牽引式卡車,而整車外形卻令人容易聯(lián)想起“白楊-M”戰(zhàn)略導彈系統(tǒng)的MZKT-79221通用型16輪運輸車。
帶導彈和機槍的運兵車(巡邏車),運兵可以理解,然而車頂的導彈和機槍就令人不解了:人類不是已經全部移居地下了么?為何還需要武器?
然而,零下80℃并不能全部滅絕地表人類,一定還有生活在地表的人們,只不過他們已經不再受地球聯(lián)合政府的管轄,算是自生自滅了,帶武器的運兵車也是自衛(wèi)或者執(zhí)法,再聯(lián)想到隊長等人都帶有槍,就更能解釋得通了。
從目前得到的信息來看,地球流浪以后,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機動車,包括運人的運載車、運石頭燃料的卡車。
盡管出現了飛機,但很少顯然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可能很多人對運載車一天多從杭州到蘇拉威西島存疑,說明如下:
現在很多車都可以跑到兩百公里每小時,大貨車時速就算低一些,也能超過100公里每小時
片中的運載車那么大,看起來很穩(wěn),考慮到科技稍微發(fā)達一些,時速兩百以上,甚至三百也不奇怪,那么你就可以來算算了
片中到處是冰原,所以和高鐵專用路也沒用太大的區(qū)別,因此從北京到上海五小時并不奇怪,如果是這個速度,從杭州直接走冰封的東海,一直到菲律賓再到蘇拉威西,一天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采取杭州-臺灣-菲律賓-蘇拉威西這條路線的話,距離是3600公里,按照時速280km/h計算,十幾個小時能夠到達
劇中運載車中途加注燃料,說明仍是內燃機結構,因為內燃機變速箱等機械結構穩(wěn)定性強,適合零下80℃的環(huán)境
從右側車輪和人的比例可以看出,輪胎直徑應該在2米以上
但是劇中一句臺詞把小編逗樂了:“離合檔位手腳動,腳重手輕次序清”,難道吊炸天的運載車是手動擋?看來手動擋能夠拯救世界哦,所以開手動擋的同學們,你們是人類的希望!
巨型輪胎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已經不適合傳統(tǒng)機械傳動,應該是內燃機(燃氣輪機)發(fā)電+輪邊(輪轂)電機驅動車輪
其驅動方式應該是這樣的:內燃機帶動發(fā)電機,電力經過電纜傳輸到每個車輪附近,車輪由輪邊電機或輪轂電機驅動,每個車輪都具備單獨驅動和轉向能力。
蘇聯(lián)MAZ-7310運輸車(白楊戰(zhàn)略導彈車)電驅動輪轂
即使在今天,全輪驅動全輪轉向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新技術:德國工程機械制造商ETF(歐洲卡車工廠),專門研制新型礦車,配備全輪驅動和全輪轉向的功能。
在固定途徑的長期運輸中,當然是傳送帶或者軌道運輸的效率高,使用卡車絕對是最低效的,不過汽車能產出劇情
盡管從與人體的體積對比不難看出該車的巨大,不過該車的設計仍然不難看出當代重載軍用車輛的影子
運載車上有二十多個屏幕,上車要插卡啟動,之前屏幕是黑的,插卡后所有屏幕都會點亮,顯示運載車的車速、油量、水溫、運行狀態(tài)、導航系統(tǒng)、駕駛員信息等。
這些內容在每場戲、每個鏡頭中可能都不一樣,制作及控制難度可想而知。
運載車上的所有電子屏幕,都設計了專門的交互界面,是可以真實觸碰的。
車上主屏幕顯示的是:北京市第三區(qū)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
蘇州交警已經用上了:
關于導航:
我們現在的汽車導航都是基于天上的衛(wèi)星定位的,但是人類在沒有衛(wèi)星的時代是怎么導航的?難道那時我們就沒辦法準確抵達目的地么?
電影中從礦場到發(fā)動機的具體路途是固定的,駕駛員憑借地形導航就可以完成運輸任務
古人或者近代人類可以使用星空、太陽導航,甚至六分儀
我們還能使用慣性導航系統(tǒng),比如陀螺儀
在地面建導航基站也是個方法
關于運載車道路及運輸可能性問題:
人類進入地下城已經是很漫長的過程了,地球停止都用了42年,人類都建了1萬多超大發(fā)動機,每個發(fā)動機之間的交通和物流肯定都已經考慮了,正常的地球流浪過程中,這些機動車通行應該是沒問題了。
冰縫大峽谷里行走,也就是已經很成熟的路線也很正常,只不過現在因為行星發(fā)動機熄火了,發(fā)生意外地表環(huán)境又發(fā)生變化,造成運輸火石很困難。
大概很多影迷覺得這個方向球很稀奇,其實,電影里汽車輪胎可以原地360°轉向,方向盤用圓球也就不奇怪了
汽車方向球技術可以大幅減輕駕駛重型車輛的身體負擔,可以讓更大年齡區(qū)間的駕駛員承擔駕駛運載車的任務
運載車采用了全輪驅動(輪轂電機)和全輪轉向技術,可配合方向球的操控,從而實現車輛360度原地轉向甚至車輛橫移等更多轉向操作。
其實這也算不上什么科幻感,沒有自動駕駛、依舊駕駛員操作就已經很保守了,當然了,地球停止自轉,衛(wèi)星都失效了,也就沒法導航了
方向盤改為方向球可以顯著減小人體力量負擔,方便年紀更大的人開車,結合吳孟達的角色七十幾了還在開礦車,就很好解釋了,在那個背景下工作到老是正常的,所以相關配套科技也會考慮到老年人工作的情況。
通過前后左右移動球體來駕駛車輛,方向球類似鼠標軌跡球或手柄的集中操縱單元,球心大致定義了車輛運動中心,擺動方向球的位置相當于給出了駕駛方向意圖,從而可比較輕便地實現一些惡劣路況下的大幅度轉向。
運載車是真實制作,車身框架仍然采用飛機、動車所用的航空鋁合金,車身則采用新型復合材料,既能控制重量,又能在顛簸時保持穩(wěn)定。
用球狀機構控制載具在其他科幻作品里出現過,左右駕駛位各有主副兩個方向球,增加了系統(tǒng)的安全冗余。
方向球與轉向輪之間并非機械直接,運載車的轉向系統(tǒng)應該是電傳動或線控技術,從而使得操縱省力。
運載車與宇宙空間站的設計精細到儀表盤的每一處細節(jié)
方向球有其自身優(yōu)點,方便駕駛之類,但是風險應該也蠻大的,比如太容易脫手:劇里山崩地裂的場景,用這種球形居然還能正常行駛,操作起來還是有相當難度的
方向球由于各個方向的自由度較多,加之運載車在糟糕路面行駛而車身隨著路面起伏顛簸,想要穩(wěn)定操作把控方向球的難度反而更大,上手也會很慢,所以影片中說:"正兒八經學五年才能上路"...!
【獨家稿件及免責聲明】本網注明轉載文章中的信息僅供用戶參考。凡注明來源“運輸人網”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均不得轉載、摘編或使用。聯(lián)系郵件:master@yunshure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