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的重卡市場,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重卡累計出口了27.6萬輛,同比增長58%,占到市場總銷量的30.3%,成為國內重卡銷量增長的重要力量。但進入2024年,重卡出口能否繼續(xù)輝煌?
在中國重汽2024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譚旭光提出了一個觀點:“2024年的國際市場可能會出現(xiàn)動能下降的趨勢?!边@一預測意味著全球市場對重卡的需求可能會減少。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市場對中國重卡進口的依賴度下降可能會尤為顯著。
歐卡退出后的顯著機遇
2023年,在俄羅斯卡車銷量TOP10中,中國重卡品牌表現(xiàn)出色,占據(jù)了其中的7個席位。在俄羅斯卡車市場總量達到14.4萬輛的背景下,中國品牌銷量高達8.2萬輛,市場份額約為57%,凸顯了中國重卡在俄羅斯市場的強勁競爭力。
這一年里,中國的各大重卡品牌在俄羅斯積極推動了經銷網(wǎng)絡的建設。截至今年2月中旬,俄羅斯卡車經銷商的總數(shù)已經達到了1800家,與2023年同期的1037家相比,同比增長了73%。其中,增長較多的品牌包括汕德卡(新增247家),豪沃(新增126家),東風(新增80家),陜汽(新增56家)等。
同時,一些重卡品牌也正加速本土化生產組裝的步伐。上汽紅巖與俄羅斯米阿斯的AMT NV工廠展開合作進行本土生產。東風柳汽乘龍則與俄羅斯的自有品牌AMO展開合作,在位于俄羅斯卡盧加的原沃爾沃工廠進行生產。此外,三一重工也正在積極與俄羅斯科米政府交涉,規(guī)劃在當?shù)亟ㄔO卡車工廠。
整體來看,由于歐洲卡車品牌的全面退出,為中國重卡進口俄羅斯市場提供了機遇,實現(xiàn)了銷量的迅速暴漲。但這一機遇市場,隨著俄羅斯的政策變化或許要發(fā)生改變。
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
自去年9月份起,受到報廢稅增加、匯率波動以及關鍵利率上調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進口卡車數(shù)量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本土重卡品牌開始加大生產力度,以滿足市場需求。
俄羅斯本土的重卡領軍品牌KAMAZ表示,2024年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擴大產能,爭取達成4.5萬輛的產量目標。這一舉措旨在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在與中國重卡的競爭中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俄羅斯政府為了限制中國重卡進入其市場,采取了多項措施。其中,工貿部先后5次發(fā)布文件,對中國重卡加征關稅,意圖減緩中國重卡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步伐,以及降低對俄羅斯汽車市場的滲透力度。
自今年4月1日起,俄羅斯禁止中國產汽車的平行進口,這意味著此前俄羅斯在法律層面對中國貨物準入進口領域的放寬政策將不再執(zhí)行。因此,現(xiàn)在中國的重卡品牌如果想要在俄羅斯市場進行銷售,就必須先通過進口汽車的OTTC認證,這無疑增加了進口流程的復雜性和成本。
根據(jù)規(guī)定,進口中國汽車需要遵守嚴格的規(guī)則和程序,包括被動安全測試和認證,這些過程可能需要長達6個月的時間。此外,許可證將針對特定的生產設施,這意味著不同工廠生產的不同車型的進口程序將變得異常復雜。
內外功齊練是出路
鑒于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和政策調整的沖擊,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能夠長期融入市場,而不僅僅是抓住短暫的“機遇市場”。
前段時間在俄羅斯被大批量召回的某品牌中國重卡,因其搭載的車載緊急呼叫裝置(UVEOS),不完全符合海關聯(lián)盟技術法規(guī)《關于輪式車輛安全》(TR CU 018/2011)的要求。
在中國市場,該品牌的一線銷售人員深入用戶需求和用車場景,并針對不同細分場景所做的定制化,都是其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所在。而到了俄羅斯市場,這一優(yōu)勢卻被大幅削弱。
因此,本土化是相當重要的。首先,當?shù)氐慕涗N商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tài),并迅速調整經營策略,還要加強溝通反饋,才能及時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重卡品牌也可以借鑒歐美卡車品牌成功出口并實現(xiàn)本土化的經驗,與當?shù)氐墓S、品牌展開合作,通過本土化的生產組裝,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
同時,中國重卡品牌也需要注重基本功的修煉,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品進步,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以建立起良好的用戶口碑和高端的企業(yè)形象。在出口市場的長期良好表現(xiàn),還能反哺國內市場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端用戶,更好地守住基本盤。
【獨家稿件及免責聲明】本網(wǎng)注明轉載文章中的信息僅供用戶參考。凡注明來源“運輸人網(wǎng)”的作品,未經本網(wǎng)授權均不得轉載、摘編或使用。聯(lián)系郵件:master@yunshuren.com
點擊關鍵字閱讀相關文章:
文章來源:運輸人網(wǎng)
評論